400 650 1979
關于被人遺忘的——葡萄酒釀造師我們知道多少呢?其實在歐洲,我們一般會將葡萄酒分成兩類,一類是日常飲用的餐酒,一類是優(yōu)質產(chǎn)區(qū)葡萄酒,接下來跟著小編來一一學習吧!
一、關于葡萄酒釀造師
在歐洲,一般會將葡萄酒分成兩類:一類是日常飲用的餐酒,一類是優(yōu)質產(chǎn)區(qū)葡萄酒,也就是說一類是吃飯時隨便喝一喝的酒,一類是可以慢慢品嘗鑒賞的酒,如果說前者是日用品,則后者可以稱為藝術品。
實際上,一瓶葡萄酒,價格過千,甚至上萬,這里面除了必須有的品質價值之外,其實還有許多附加的東西,比如品牌、產(chǎn)量、銷售、產(chǎn)區(qū)、年份、栽培及釀造等等因素,而要鑒賞一瓶高品質的葡萄酒,除了對酒本身的品嘗之外,如果我們知道酒莊的歷史、產(chǎn)區(qū)的特性、當?shù)氐奈幕?、葡萄的品種及比例,乃至莊主的喜好等等,我們就會更深刻地體會葡萄酒的奇妙與愉悅,這跟鑒賞一件藝術品是相類似的。
去過巴黎盧浮宮的游客可能深有感受的是,同樣面對應接不暇的舉世奇珍,在斷臂的維納斯與缺頭的勝利女神的雕像前,在神秘的蒙娜麗莎的畫前,人頭涌涌,而眾多的藝術珍品卻被我們一笑而過,原因很簡單:我們都知道這幾件藝術品的背景資料,觀賞的角度與熱情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一款好的葡萄酒,也是一件藝術品,如果你鑒賞的時候,對于其背景資料一無所知,鑒賞的效果肯定也會大打折扣,這也是我不主張普通的愛好者玩盲品的一個主要的原因,盲品對于提高葡萄酒的品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,作為專業(yè)的訓練,或者是比較有特色而價格不太高的葡萄酒,猜一猜,開開心,是可以的,但是一款的好酒,也東施效顰地搞盲品,何異于暴殄天物?
藝術品的鑒賞,古今中外的學術論著可謂汗牛充棟,流派也相當多,總體而言,都會討論作品、作者與讀者三者及其關系來探討。
看看當代的藝術評論方面的文章,有哪篇在評論藝術品的同時,不提到作者的呢?
回到葡萄酒的鑒賞,我驚異地發(fā)現(xiàn):我們在品嘗一瓶葡萄酒并作出評論的時候,卻很少提到酒的作者,也就是釀酒師或者莊園主。
在國內(nèi),葡萄酒愛好者在十個人之中,至少有九個知道拉菲,但是,在十個知道拉菲的人當中,至少有九個不知道拉菲的釀酒師是誰。
我們難道不覺得奇怪嗎?難道決定在什么程度的成熟度(糖度)采摘葡萄、各品種葡萄之間以什么比例來混合、在什么溫度下發(fā)酵以及在何種容器中陳釀的釀酒師對葡萄酒的影響還不夠明顯嗎?
為什么傳說中勃艮第的修道士要親口品嘗土壤?他們的選擇難道對他們的葡萄酒沒有深刻的影響?他們那種近乎狂熱的苛求難道不會注入到葡萄酒的風格中?
酒界傳奇Michel Rolland足跡遍布全球,據(jù)說要付出上百萬美元的代價,才能請他到酒莊每年指導4次,毋庸質疑的是,他指導的酒莊肯定帶有他個人的特性與風格。
品種、陽光、土壤及氣候,是人力難以改變的,釀酒師不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師,但是,他卻能將大自然的恩惠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。 實際上,釀酒師的個人喜好,最終都會表現(xiàn)在其所釀造的葡萄酒的風格中,這樣的例子繁不勝舉。
那么,我們討論葡萄酒的時候,為什么總會遺忘了它的作者呢?
對于普通的愛好者來說,有一個很好的借口:我又不想成為專業(yè)人士,何必知道那么多呢?有酒就喝嘛,感到愉快就可以了,何必要刨根問底呢?
問題是當國內(nèi)大多數(shù)的酒評作家們,在品嘗和點評葡萄酒的時候,完全遺忘了影響葡萄酒風格的莊園主或釀酒師,而一味強調(diào)品種、產(chǎn)區(qū)與風土這些原材料的時候,從理論上講,已經(jīng)有悖于藝術鑒賞的原理了。
我們在釀造葡萄酒的時候,我們知道葡萄酒有時候也是會遺忘了他的作者,對于普通的愛好者來說,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借口,想了解更多,記得關注哦!
來源:葡萄酒網(wǎng)
該二維碼7天內(nèi)(01-11 前)有效,重新進入將更新!
本文來源網(wǎng)絡,如您對文章內(nèi)容、版權或其他問題持有異議,請與糖酒網(wǎng)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電話:400-650-1979。
相關紅酒百科
- 美酒美食 | 原來各式火鍋這樣搭葡萄酒才對是怎么樣的呢?
- 白葡萄酒一定是用白葡萄釀制是這樣的嗎?
- 為什么說格拉夫是波爾多紅葡萄酒搖籃是怎么樣的呢?
- 新舊葡萄酒如何劃分你知道嗎?
- 葡萄酒還分正牌與副牌?這回終于懂了!
- 黑公雞葡萄酒口感如何,黑公雞葡萄酒怎么配餐我們知道多少呢?
- 雷司令葡萄酒——酸得漂亮的葡萄酒
- 冷涼氣候下的葡萄酒簡介大家知道哪些呢?
- 法國葡萄酒酒標信息,什么是葡萄酒命名的根本是怎么樣的呢?
- 為什么越好的葡萄酒越難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