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 650 1979
海參歷史
世界上首先給海參命名的是林奈。1758年第10版《自然系統(tǒng)》一書中,把海參Holothuria一詞用于游泳動物。1801年,拉馬克把海參定名為Holothuria,見廖玉鱗編著《中國動物志-棘皮動物門-海參綱》。
全世界有海參1100余種,有20種可供食用。1985年,全世界生產(chǎn)海參13500噸,大部分流入中國,而小部分流入東南亞地區(qū)。中東阿聯(lián)酋的迪拜是中非海參的中轉(zhuǎn)地,香港是東南亞的中轉(zhuǎn)地。
在中國可食用的所有海產(chǎn)品中,海參的食用歷史可能是最短的。中國人對海參食用價值的認識應該說是從明朝開始的。即便作為中藥材來說,明代中藥宗師李時珍在 1590年出版的《本草綱目》中也未見提到。而是明末姚可成匯集的《食物本草》中,才有對海參的詳細描述。書中說道:“海參,坐東南海中,其形如蟲,色黑,身多傀儡。一種長五六寸者,功擅補益。肴品中之最珍貴者也。味甘咸平,無毒,主補元氣。滋益五臟六腑,去三焦火熱。”趙學敏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,也有較詳細的記載。并稱海參的藥用價值敵人參,故名海參。
兩宋時期,沒有對人類食用海參的記載。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中,只有對干貝、燕窩的記載。宋李肪等編纂的《太平廣記》收集了自漢至宋初的野史500卷,在其卷10水族中,提到的水產(chǎn)類食品61種,未見海參。只是在《明宮史》中,才見到對海參烹飪的詳細描述。據(jù)說,明熹宗喜歡將灸蛤、鮮蝦、燕窩、鯊魚翅、海參諸海味十余種共膾一處食之。想見當時海參還只是一種宮廷食品,因為出自明朝萬歷年間,號稱中國五大奇書之一的《金瓶梅》的眾多飲食譜中,也未見到過海參的菜式。按理說,故事的發(fā)生地在徐州,而徐州靠海并不很遠,又地處京杭大運河南北交匯點,古代時是交通樞紐與商阜重鎮(zhèn)。如果海參已入菜,那么,擁有金、瓶、梅等5個妻妾的西門慶不會吃不起。也不會買不到。
清朝與《紅樓夢》齊名的《鏡花緣》第8回講到,海外君子國水仙村少女廉錦楓,為給其母治病,下海捕海參被海盜抓住,而被唐敖用百兩銀子救回的故事,其中提到海參的入藥。但那是在國外。
海參的入菜,只是到了清朝時,才逐步的盛行起來。清朝乾隆時期在江浙一帶做了七年縣令的袁枚在其大名鼎鼎的《隨園食單》中,對海參的三種做法進行了詳細描述。而且對芥末、雞汁涼拌海參絲倍加推崇。但《隨園食單》的食譜僅僅局限于江浙地區(qū)。在清朝初期,海參還沒有真正興盛起來。根據(jù)是,在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中,對同屬海味八珍的燕窩的描述出現(xiàn)過10次以上,而就是沒有出現(xiàn)過海參。這很可能與滿人遠離海洋有關(guān)。據(jù)說,乾隆南巡到了南京,兩廣總督安排了豐盛的宴席。而乾隆對宮中常見的駝蹄、熊掌、猩唇、斑鳩、鰣魚、紫鮑,眉都不展。老廚師見狀,臨時趕制了一碗大雜燴,有海參、干貝、魚片、海米、蝦仁、火腿、玉蘭、筍丁,用雞湯配制。干貝的鮮香、海米的陳香、火腿的熏香、竹筍的清香,海參的真味無香百味交集,緩緩融入淡淡的雞湯之中,在雪白的玉蘭烘托下,黑白分明,凸顯出海參獨有的爽滑與高貴。乾隆是文化之人。他從這盆沒有名分的湯中,品出滿漢交融的喜悅,連連稱奇,并御賜這盆湯為“全家?!?。但后來,并不是淮揚菜,而是魯菜把“全家?!蓖葡蚪?jīng)典之作。
這里面大有原因。而且,這也是以后海參能夠進入海味八珍,并成為高檔餐飲原料的重要原因。試想,江蘇一面臨海,而揚州、蘇州、南京這些淮揚菜的發(fā)源地都不靠海,而山東呈半島之勢,三面臨海,又是我國刺參的主要產(chǎn)區(qū),由魯菜推出海參菜式似乎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事情。日后魯菜的抗鼎之作,就是翠華樓的蔥燒海參。但魯菜的精華很多又出自孔府,雖然魯菜在春秋時期就已經(jīng)出名,而文化的積淀卻略遜一籌。在由葛守田主述的《中國孔府菜譜》中,列出清代菜式170種,其中,珍品類39種。而海產(chǎn)品占到28種,海參占到4種。有竹影海參、扒瓤海參、奶湯金銀海參、魚皮扒海參?,F(xiàn)今,在田可編的《中國八大菜系菜譜選》中,所選出的魯菜的名菜??扒海參,既出自孔府菜系之中的扒瓤海參。
由于魯菜的發(fā)源地處北方,又由于魯菜在山珍海味上的功夫排八大菜系之首,所以能夠成為明清兩代宮廷御膳的主菜。在滿漢全席流傳至今的217道菜點中(見周錦主編的《滿漢全席》),海參出現(xiàn)了12次,已夠輝煌。其中主菜有:第55道菜式:紅扒大烏參;大烏參一般體長33厘米,屬大型參類。學名:黑乳海參。拉丁名:Hdothuria,東非、斐濟盛產(chǎn)此參,我國海南島、西沙群島也較多見。地方名:烏乳參、烏尼參、乳房魚。此菜特點,斤重整只海參需用3斤的雞鴨配昂貴的干貝熬出高湯來入味。整只烏參獨臥盤中。不用絲毫配菜,凜凜大氣盡顯其外而醇香浸潤其中。
開店于1884年的上海德興館的首席菜式既“蝦籽大烏參”.據(jù)說,此菜創(chuàng)制于1922年。當時的上海人并不喜歡吃海參。為了打開市場,十六鋪義昌海味與六豐海味行,找到德興館的蔡福生與楊和生二位師傅,研制出此菜,并一炮走紅。上海新亞集團首席廚師長李伯榮曾攜“蝦籽大烏參”遠赴新加坡、日本獻藝。就是在這種關(guān)鍵時刻,外拙內(nèi)秀、貌丑味真的海參才獨露鋒芒。
湘菜雖以辣臘見長,但湘菜中的頂尖菜式除去清朝光緒進士譚廷家廚所創(chuàng)的“細煨魚翅”外,就數(shù)到“一品海參”。一只海參能獨挑大梁的又是烏參。據(jù)說,湘界名人程潛待客,往往要選“一品海參”。烏參的價格不敵刺參,也不如梅花參。但烏參在海參中的地位似乎不言自明。烏參的營養(yǎng)可能低于刺參,但烏參的口感是最好的。軟滑細膩在刺參之上。
長期以來,海參以它富于營養(yǎng),滑嫩爽口的特點在宮廷菜,在魯菜中占據(jù)重要位置。在我國的八大菜系中,除浙菜較少使用海參以外,,其他菜系都有使用。即便是遠離海洋,地處西隅的川菜,也有兩道專門以海參打頭的海參宴。川菜名菜“家常海參”用三肥七瘦的肉沫與海參同炒,以兩頭掐尖的黃豆芽鋪底。據(jù)說,此菜成名于清朝嘉慶年間。陜西商人攜山東干海貨入川,才得有此菜。
1939 年,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在創(chuàng)辦育才學校的時候,曾用師生們吐掉的肉皮做了一道“紅燒海參”,并附詩一首:“肉皮膠質(zhì)多,比肉更有益,燒得耙耙的,當吃海參席”。1957年,四川川劇團到北京演出《王昭君》,行前,《死水微瀾》的著名作家,被郭沫若譽為“中國左拉之待望”的李劼人說,如果一炮打響,請你們吃海參宴?;貋?,果然擺了10桌海參席。
à′?′£o@nfrom
1、找不到合適的產(chǎn)品,請找我!
2、產(chǎn)品太多挑花眼,請找我!
3、初入此行業(yè)很迷茫,請找我!
4、聯(lián)系不上酒企業(yè),請找我!
5、我有尾貨要處理,請找我!